目前研究顯示某些腸道問題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聯。
如果你錯過上一篇認識消化系統,記得先看喔~ Part1消化系統構造及功能
腸道可能出現哪些麻煩?
腸道問題有很多,這篇文章我們專注在可能引發免疫系統啟動攻擊的主要原因。

消化不良
任何一個消化站出問題都可能導致消化不良,而且只要上一站出問題,下一站一定會跟著出狀況。常見消化不良的原因有:
- 沒有細嚼慢嚥 (嘴巴)
- 胃酸不足 (胃)
- 膽汁及胰臟消化酵素不足 (肝臟、膽囊、胰臟)
- 慢性壓力
這裡要特別提到"壓力"對消化不良的影響更是大。我們的身體很聰明,非常懂得身體機能優先順序,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存活。所以,當我們在壓力狀態時,身體認為我們在"戰鬥或逃跑",會幫助身體呈現備戰狀態,且將消化功能關起來。這時候你吃東西,消化工廠將運作相當緩慢,胃酸容易分泌不足,導致消化不良。
跟自體免疫疾病關聯:
- 營養素吸收不良 (胃酸不足連帶著胰臟和膽囊也沒分泌足夠酵素和膽汁,食物就無法徹底分解成身體能吸收的營養素),導致缺乏免疫系統所需的維生素。
- 腸道生態失調 (未完整消化的食物在小腸及大腸成居住當地細菌和酵母菌的美食,吃飽飽的他們會倍數成長,導致菌叢生態失衡),導致腸道黏膜被破壞,通透性增加。不應該跑進身體(血液)的物質包括未消化的食物小碎塊、細菌等滲透進身體,免疫系統看到這些入侵者開始發動攻擊,引起全身性發炎包括過敏,長期容易發展自體免疫疾病。
腸道黏膜受損
造成腸道黏膜受損的原因包括:
- 腸道內壞菌過多
- 長期服用藥物
- 精緻及低纖維飲食
- 脂肪酸不平衡
- 長期過量飲酒
- 特定食物中的抗營養素,像穀物裡的麩質、穀物豆類及茄科的凝集素和皂素
- 腸道黏膜營養素缺乏
腸道黏膜受損,包括像柱子的上皮細胞死掉或是細胞與細胞間的鎖(緊密連結)失靈一直呈現打開狀態,這時候黏膜層出現小孔洞,不應該進入體內的物質(未消化的食物顆粒、毒素和微生物等等)都溜進體內,引起免疫反應,長期容易導致自體免疫疾病。黏膜受損,通透性增加,也就是腸漏症。
自體免疫疾病關聯:
- 腸道黏膜受損引發的腸漏症,讓各種入侵者滲透進身體循環系統,免疫系統發動攻擊,引起全身性發炎,是發展成自體免疫疾病的必經階段(5)。
腸道菌叢失衡
常見失衡狀況有:菌叢量在腸道某區域過多或過少,某些對身體有害的微生物種類過多,對身體有益的微生物種類太少等等。主要腸道菌叢失衡原因:
- 經常使用抗生素
- 食用有打抗生素的動物肉品
- 食物過敏
- 未消化的食物 (消化不良)
- 慢性壓力
- 缺乏夠量及多樣化的蔬菜水果
- 高度精製糖份飲食
跟自體免疫疾病關聯:
- 腸道黏膜上佈滿菌叢,好菌們的代謝產物能維護黏膜健康,一旦生態失衡,好菌太少,問題菌太多,就容易導致腸漏症。 另一個失衡狀況是在不正確的腸道區域出現過量繁殖的菌叢。最好的例子就是小腸,小腸裡如有過量細菌及酵母菌,稱為「小腸菌叢過度增生」,也會引發腸漏症。如同上面所說,長期腸漏症提高自體免疫疾病風險。
- 目前已知腸道菌叢改變(多樣性變少、問題菌種多、好的菌種少)導致許多自體免疫疾病,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皮膚乾癬、乾癬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及硬皮症(4)。
雖然自體免疫疾病至今成因不明,但至少我們知道消化功能健康或失調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力非常大。那該如何知道自己消化有沒問題? 更重要的是該如何修復呢? 請看第三篇^^
資料:
(1) https://www.cgmh.org.tw/cgmn/category.asp?id_seq=1505037#.YPpKJ-gzY2w
(2) 逆轉自體免疫疾病 潘茉·吉波拉著
(3) 漫漫腸路停看聽 姚紀高著
(4) https://wwwv.tsgh.ndmctsgh.edu.tw/news/191/102327/25633/1232
(5) 恐怖的自體免疫療癒聖經 莎拉‧巴倫汀著